人工智能专业共建

东软教育依托东软在人工智能产业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行业应用能力,将产业资源与教育资源紧密结合起来,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定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通过校企联合授课、共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优势互补,培养具备人工智能相关理论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培养目标与特色
共建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
东软校企共建产教融合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掌握数学、自然科学、计算机、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基础知识的工程型人才。学生需具备工程实践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计算思维和数据思维,能在人工智能领域及相关产业从事智能系统开发等工作,并具有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
深入掌握计算机科学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与实际应用
  • 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科学知识,包括体系、数据结构、算法、OS、数据库、编译等,擅长C++/Java/Python编程。
  • 扎实的数学和统计学基础。掌握线性代数、概率论、统计学、微积分等数学和统计学知识。
  • 深入理解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基础理论、算法与模型。掌握数字图像处理、智能语音处理、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理论与技术。
  • 精准对接企业需求,熟悉PaddlePaddle、TensorFlow、Keras或PyTorch等工具和框架,理解其使用方法和原理。
软件开发与人工智能的融合的创新工程能力
具备软件开发和人工智能数学基础,掌握AI核心技术和主流工具,具备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能从事智能软件设计、开发、测试等工作。



专业共建内容
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共建OBE课程体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结合企业岗位能力模型,设计“宽基础、强核心、重实践”的专业课程体系。结合院校的专业定位及特色,从专业基础、专业核心、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环节,按学期进行人工智能专业主干课程及实践课程的设置,校企共同制定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

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按OBE理念重构教学方案,创新“2.5+1.5”人才培养模式,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分阶段执行教学计划,嵌入企业课程与实训,提升职业素养与技能。
教学资源建设
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精选核心专业课程,构建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资源,涵盖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多元化内容。
共建实践教学体系
校企双方发挥各自产业与教育资源优势,完善软件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包括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课程设置等,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实验条件。
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校企合作共建双创基地,提供普适性双创课程、实践空间、项目案例库、孵化器等资源,以及管理与大数据平台,打造全方位的双创教育服务体系。
双师型教师培养
依托东软的教育、产业、科研的平台资源优势,开发全方位师资培养体系,提升教师管理、教学及技能水平,实现精准高效的高质量发展。




典型案例



沈阳工业大学携手东软教育打造一流的特色示范性应用型学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