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日报等】高新速度再创新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新大学

媒体聚焦|2021-09-16 09:25

2021年9月16日,辽宁日报、大连日报、大连晚报、半岛晨报分别发布题为《“高新速度”是这样炼成的——写在大连东软教育健康科技实训基地项目建成之际》、《大连“高新速度”再创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大学》、《高新速度再创新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新大学》等专题报道,对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博川校区的落成进行了相关报道。



辽宁日报原文链接:《“高新速度”是这样炼成的——写在大连东软教育健康科技实训基地项目建成之际》



大连日报原文链接:《大连“高新速度”再创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大学》



大连晚报原文链接:《高新速度再创新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新大学》



半岛晨报原文链接:《大连“高新速度”再创纪录:14个月建起一所大学》


全文报道如下:


大连东软教育健康科技实训基地项目(以下简称博川校区)——总投资12.5亿元,总建筑面积20余万平方米,2020年7月动工,2021年8月竣工,2021年9月5000余名新生正式入驻。从开工到投入使用仅用时14个月,这个项目曾被称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大连高新区将不可能变成了可能,“高新速度”令世人惊叹!它折射出的是全区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紧抓营商环境建设所释放出的巨大驱动力。项目建设由始至终,管委会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多次现场办公,机关各部门通力合作,创新举措为企业提升办事便利度、勇于担当为企业营造健康法治氛围、全力奉献为企业降低发展成本、充分利用青山绿水自然禀赋,为企业打造生态宜居宜业环境。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东软博川校区建设创造了一个全国罕有的奇迹,营商环境建设在高新区不仅仅是一项工作,而是已经形成一种良好生态,这是大连高新区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的最佳案例。


破纪录:将不可能变成可能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沿旅顺南路一路向西,青山如黛,河水潺潺,至黄泥川老座山,眼前一亮,几排建筑群豁然出现在面前,15座建筑气势恢宏、素雅大方且充满科技感,依山势布置,与山水相映成色,远远望去,如同镶嵌在旅顺南路科技带上的一块璀璨宝石。


让人难以置信,一年前这里仍一片荒芜。


12.5亿元投资、20余万平建筑面积、15栋建筑,除此之外,还包括水电气、道路等投资1亿余元的配套设施工程。东软博川校区相当于在白纸上作画,而工期仅有1年多。


同时,工程施工面临极多困难,校区背山面水地形复杂,开工后遭遇持续降雨,又逢冬季连续降雪,还历经了疫情考验。工期一缩再缩。


更为艰巨的是,任何一个建设环节出现一点纰漏,就可能导致无法如期竣工。那将意味着,5000余名来自全国各地新生无法正常入学,其所带来的严重影响不言而喻。


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面对如此艰难的施工条件,如此复杂的工程环境,如此艰巨的建设任务,东软集团信心十足。这份信心来自大连高新区。


东软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书记、校长温涛记得,开工当天,大连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曾波来到施工现场,他郑重承诺:高新区全力以赴支持博川校区建设。“事实也确实如此。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难题,从土地审批到工程验收,各个环节都凝结了高新区主要领导和各级干部们的心血。”温涛说,高新区一诺千金、“使命必达”。曾波亲自挂帅多次现场办公,管委会三位分管领导坐镇现场解决实际问题,高新区各部门协同作战……“政府服务环环紧扣无缝对接,争分夺秒地帮助企业解决困难,充分体现高新区各级领导干部敢担当、敢负责、有智慧。”东软控股总裁助理兼行政总监孙强说,这种服务意识、这种责任担当“特别给力”。



在博川校区不远处,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建设曾在大连高新区创造了“高新速度”的一项纪录:2019年2月开工,21个月建成了一所总建筑面积14.2万平方米、投资16亿元的大学校园。时隔不到一年,高新区将这一纪录再次刷新。


对此,东软控股总裁助理段欣刚十分感慨。“与之相比,我们在建筑面积增加近30%的情况下,从开工到竣工仅用时13个月,连施工单位都倍感惊讶,我们将不可能变成可能。”他说,这次博川校区的建设速度也超过东软在成都建设同类别、同规模分校的速度,这在全国也极其罕见。董事长刘积仁不止一次表示:这一建设速度,在东软发展历史上,绝无仅有,东软博川校区就是大连高新区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最佳案例。

超常规:勇于创新多措并举大幅提升办事便利度


打造东北一流营商环境,不是一句口号,面对企业的“急难愁盼”问题,大连高新区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既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着力转作风、突出重实绩、切实答好题,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全力打造“办事方便”营商环境。


 “提前介入”“贴身把关”“分段验收”“并联审批”,这是大连高新区独创的重点大项目审批经验。


 “从立项开始,我们高新区的各相关部门就全面介入,包括自然资源分局、住建局、应急局、城建事务服务中心、自来水、供电等部门。”高新区城建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王隆田说,博川校区建设过程中,最高峰时现场施工人数超过2000人,如果将其比作一场战役,那么,高新区编制出了一个所有部门协同作战,作战半径覆盖全域的超强战斗体系。


王隆田是博川校区配套工程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十多个部门、十几项工程,每道流程、工序必须环环相扣,与企业无缝对接,稍有差池就可能产生连锁反应。“前期详细调研、一图到底精准施工、倒排工期精确到每日、设立监督问责机制、第一时间回应企业关切和需求……仅项目配套工程建设方案制定,我们就多次到现场勘察,涉及到项目建设整体状况,山、水、林生态保护及国防设施保护等极为复杂的施工论证,其间,仅施工方案就先后修改完善15次。”王隆田说,在验收环节,中心先后组织专家到现场调研3次,多次召开协调会,开展预验收工作,主动出击、提前处理,最终满足了建设单位的需求。


创新,这就是高新区成功实现建设目标的秘诀。近年来,高新区以“创新驱动、科技赋能”为主题持续强化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不断推出创新举措,优化惠企便民服务。2019年3月,高新区规划建设局、国土局、质监站、安监站等多个部门,对中科院大学能源学院进行联合审批,仅用时3天完成16亿元大项目所有审批流程。2021年,高新区接连推出“高新核、智慧芯”公共服务中心改建工程、“民呼我应”群众诉求联应联办机制、“五个一、双主动”政策兑现优化服务机制、优化商事登记环境33条实招……制度创新已经成为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的主旋律,“办事方便”日渐成为高新区“便企利民”的生动实践和真实写照。

勇担当:不畏难不避难依法依规攻坚克难


事掇者无功,耕怠者无获。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


回溯东软博川校区建设历程,温涛坦言,要解决的不仅仅是施工问题,还有很多的纷杂难题,确实是个攻坚克难的过程,充分体现出高新区领导干部的斗争精神和执政能力。“博川校区建设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遇到的难题之多,超乎想象。”总裁助理孙强说。


每个难题都是一次挑战,能不能赢得这些挑战,不仅是对施工单位的考验,更是对高新区党员干部的考验。孙强对施工前的一次违建问题处理印象极深:“对方提出许多无理要求,想尽各种办法故意刁难,制造障碍、阻碍施工。但是面对难题,高新区党员干部没有回避,迎难而上。管委会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现场一线协调开展工作,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最终化解难题,确保施工顺利推进。”

发扬斗争精神,优化法治环境,在高新区党员干部心里不仅形成共识,而且转化为坚定的工作目标。

高新区坚信:法治环境是更高层次、更有竞争力、更可持续的营商环境。用法治手段规范市场竞争秩序,全力支持依法依规企业,重拳打击违法失信行为,为高新区营商环境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近年来,高新区坚定贯彻《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全面开展“法治良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一方面实施涉企遗留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对清理出来的遗留问题建立台账、逐项限期整改;一方面强化社会信用环境建设,出台《政策违规失信企业专项治理办法》等制度规章,全力保障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暖服务:主动作为换位思考全方位提升企业竞争力


2020年底,大连出现新冠疫情,市内建筑工地施工暂停,而博川校区教学楼必须赶在春节前封顶。当他把难题向高新区管委会反映时,区防指连夜行动,迅速组织起专业队伍,次日一早赶到工地,仅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完成了七百多人施工队伍的核酸检测,帮助企业顺利恢复生产。“他们真是身体力行,全心全意为企为民热忱奉献,特别是坚持以企业为中心,站在企业角度思考问题,主动为我们提供全方位的暖心服务。”段欣刚对此事记忆犹新。

2021年6月,大连迎来多年不见的暴雨,施工现场面临很大风险。高新区应急管理局和城建事务服务中心的几位干部顶着大雨来到工地,组织人员修建泄洪通道;施工通道因种种原因被封闭,区里连夜组织施工队,在旅顺南路开辟专门道口,只用了3天就修建了一条百余米长的施工新通道。



类似案例,举不胜举。

 “为了保证博川校区建设,高新区很多同志和我们一起在工地摸爬滚打,真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从未听到他们有任何怨言,总是听到他们对我们说,有困难随时给我们打电话。”段欣刚告诉记者,他手机里储存了高新区各部门联系人的电话和微信,“有啥事,只要打电话沟通就行,效率非常高。”

“14个月,60个双休日,我们这些人几乎每个周末都在工地上,家里的大事小情根本顾不上,为此,有时还遭家人埋怨,我也只能赔笑脸。”王隆田笑着说。

“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想办法”“把方便留给企业,把麻烦留给自己”……高新区将这些誓言融入了全区工作肌理中。2021年,高新区全新升级“项目管家”服务,建立了“1名项目管家+1名企业(项目)联系人+N个行政职能部门联系人”的“1+1+N”模式,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系统在网上搭建“项目管家企业服务平台”,提供“不找人、不见面”“有事必应、无事不扰”的新型服务。

优环境:依山造势傍水生辉打造独特项目风格


宜居宜业的优美环境,是一个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经济发展重要的软环境,更是一个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作为大连市的先导区和科技创新功能区,大连市委、市政府明确要求高新区要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打造东北亚重要的科技创新创业创投中心核心区和“生态宜居,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在全市“两先区”建设中当好排头兵,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高新区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努力建设“生态宜居、世界一流的科技创新园区”这一目标,加大开放创新力度,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优化创新生态,大力集聚高端创新资源,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打造创新型企业队伍,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努力成为人才高地、创新高地、资本高地和产业高地。

以有利于保护资源、有利于节约集约高效利用土地、为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供有力支撑,围绕高质量发展的目标,高新区在招商引资上充分考虑到了区域生态绿色发展,在把原有的自然禀赋保护好的基础上发掘能够真正带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质项目进行合作。

与东软的携手合作,恰恰是基于高质量发展基础上的双赢选择,黄泥川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是不少企业青睐的落脚地,而博川校区项目的落地,同样寄托了高新区对东软能够“一张白纸绘就最美蓝图”的厚望。无论是合作协议签订初期,还是在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建设阶段,高新区努力做到项目设计的生态优先,做到人文景观与自然资源有机融合,努力打造具有品牌效应的高质量项目,最终形成了依山造势、傍水生辉的独特项目风格。

高质量:布局科技创新战略构建创新生态


建设一流营商环境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建设。如果说营商环境是“高新速度”的推进器,那么,更深层次的动力来自于大连高新区对“又高又新”精神内涵准确把握和全面落实。

今年8月3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胡玉亭在高新区调研时指出,高新区要加快构建创新生态体系,培育创新文化,创新配置方式,打通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引育管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

积极推进东软博川校区建设,是高新区构建创新生态体系的重要布局。近年来,高新区聚焦科技创新主责主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全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北方科技创新策源中心。他们制定了“1+6”主导产业发展方向,其中“6”就包括数字技术、生命科学等领域。

东软博川校区则是高新区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的延伸。近两年,大连东软信息学院新增设了5个全新的本科专业,涉及到医学信息工程、机器人、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等五大领域,这些新增专业与高新区未来发展高度契合。“我们就是瞄准了区域发展方向,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为当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任昊说,21年前,东软落户大连高新区,主动布局战略性新兴专业,与高新区共同成长、共同发展。高新区“重整行装再出发”之际,东软更主动融入大连市、高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

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东软博川校区的建设更显示出高新区在人才培养上的超前谋划。任昊介绍说,东软毕业生来自于全国29个省市及自治区,据统计,21年来,学校已培养5万余名毕业生,3年来,近70%毕业生选择留在大连工作,这其中大部分在高新区就业。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主引擎、主阵地,近年来,高新区紧紧围绕“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在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建设、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下力气、努力当好大连“两先区”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排头兵。 齐丛军   姚婉琳   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王博文

刘积仁专访:

高新区的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信心

东软于21年前在大连高新区落户,见证了大连软件产业的发展历程。如今东软再次落子大连高新区,并创造了全国罕有的“高新速度”——14个月建成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博川校区(简称东软博川校区)。东软为何对大连高新区青睐有加,双方合作将为区域发展注入了哪些活力。近日,记者专访东软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东软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刘积仁,他表示,大连高新区营商环境为企业发展带来了信心,东软在高新区的精心布局,深入融合全省经济发展战略,未来将为推动辽宁、大连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积仁表示,在东软创业起步期落户大连高新区,主要看中的是这里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水平。2000年,东软在大连建立了第一所高校,拉开了大连软件产业发展的浪潮。通过20多年的发展,一大批本地软件企业蓬勃发展,一大批世界500强企业及行业领军企业落户,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集群,软件产业已经成为大连经济结构中最重要、最稳定的产业板块,对地区经济建设、科技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东软为这些企业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东软与大连高新区形成了良好的互动,保持着战略互动、战略协同的紧密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在不同阶段,共同完成了不同的使命。”刘积仁说,双方完成的第一个使命是从无到有,实现大连软件产业的国际化发展。第二个使命是从小到大,实现了软件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目前,双方进入了第三个发展阶段,即软件赋能,将教育科技资源与新兴产业相融合。而这一发展方向高度契合我省提出的“数字辽宁”发展战略,将为辽宁、大连高质量发展做出巨大贡献。2020年,东软又一家上市公司在大连高新区诞生——东软教育科技集团,充分体现了东软以为教育赋能人才成长、以科技赋能社会发展的理念。今年,除了建设东软博川校区外,东软还在大连高新区建设了健康医疗科技园暨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省级大学科技园二期,其中包括两所医院以及健康医疗康养中心,通过医院的平台将医疗与数字技术、人才培养紧密融合在一起,打造一体化的产学研融合创新资源汇聚地,大力发展数字医疗的新兴产业。

东软选择在大连高新区投建新校区和新产业,既是对未来经济发展的总体把握,同时也是被大连高新区一流的营商环境所吸引。

刘积仁表示,大连高新区是大连市营商环境建设的杰出代表,他们代表了大连人的精神。“从他们身上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希望,这是我的切身感受。”刘积仁说,高新区的一流营商环境给企业带来信心,过去20多年中,东软在全国其他城市同等规模的投资项目,达到如此快的建设速度,这是第一次。

“这不是一个工程建设速度,而是一个环境的速度,背后是一整套生态系统。”刘积仁说,大连高新区的营商环境,超出了很多人对东北、辽宁的认知。“这也证明了大连高新区的领导干部、管理团队是负责任、敢担当的,并且真正在干事。”刘积仁说,其间发生了很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许多高新区的党员干部放弃休息日,每天加班加点,与建设单位一起摸爬滚打,最终实现了14个月建起一所大学的奇迹。

东软创业30年来,有20多年始终扎根大连高新区不动摇,就是因为“一直被感动着”。刘积仁表示,如果一个城市都是如此,每个企业都有这种感受,大连的未来可期。

Baidu
map